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利率并轨:疏通政策传导 破解“融资贵”
央行近期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表示,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稳妥推进利率“两轨合一轨”。完善市场化的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进一步疏通利率传导,尤其是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信贷利率的传导。
“‘利率两轨’的存在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报告》特别指出,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市场利率稳定,贷款的实际利率受风险溢价影响较大。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的重点是推动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这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促使金融机构更准确地进行风险定价,降低风险溢价,并进一步疏通货币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促进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根据《报告》,3月份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69%,比上年12月份略升0.05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04%,比上年12月份上升0.13个百分点,同比上升0.03个百分点;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为3.64%,比上年12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94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68%,比上年12月份下降0.07个百分点,同比上升0.26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表示,票据利率和居民贷款利率比去年年底有小幅下降,一般企业贷款利率却出现小幅上行,这既反映了当前金融机构风险偏好改善并不明显,前期的流动性偏松调整更大利好了信用风险相对较低的贷款利率下行,也衬托出实体企业经营压力依然不小,融资成本中风险溢价部分占比较高。
“2018年以来,银行间利率显著下行。目前Shibor 3M接近2016年的低位,但贷款利率回落幅度有限,2019年3月份更是小幅回升。分贷款类型观察可以发现,利率上升主要表现为一般贷款利率上升,票据融资利率与房贷利率较2018年12月都是下降的。”兴业研究分析师郭于玮认为,这种情况可能是由贷款结构变化导致的。《报告》指出,第一季度人民币贷款新增5.8万亿元,同比多增9526亿元,多增部分主要投向了民营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贷款结构的变化可能增加了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而带动贷款利率上行。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此前曾表示,央行的政策利率对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等市场利率的影响更直接,传导效率更高;而在对信贷利率的影响方面,由于存在贷款基准利率,还存在一定阻滞,贷款利率下降的幅度和速度没有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反应快。
“前期货币市场利率已然下行,贷款利率却回落缓慢。央行政策型工具价格传导不畅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央行反复重申利率并轨这一针对性改革方向。”陈冀说。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央行要推动利率“两轨合一轨”。孙国峰表示,并轨的方向是基准利率轨往市场利率轨并。其关键在于怎么样发挥央行政策利率的作用,使传导机制更加顺畅有效,无论是市场利率还是基准利率,都应当和央行政策利率形成更紧密的联系。
《报告》指出,稳妥推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重点是要进一步培育市场化的贷款定价机制。从国际经验看,美国、日本、印度等经济体都曾建立起类似的贷款基础利率(LPR)报价机制,作为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的参考,在推动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借鉴国际经验,2013年10月25日,我国的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LPR是由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发布、由主要商业银行根据市场供求等因素报出的优质客户贷款利率,并由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负责监督和管理。自正式运行以来,LPR的市场认可度和公信力逐步增强,已成为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的重要参考。
除了LPR,在提升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方面,《报告》还指出,充分发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以及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利率的市场化定价参考作用,拓展定价空间,适度增强市场竞争,促使金融机构更准确地进行风险定价,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央行表示,下一阶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人民银行将稳妥推进“两轨合一轨”,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此过程中,继续发挥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保持银行负债端成本基本稳定,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创造有利条件。
郭于玮表示,这或许意味着,为了配合利率并轨,需要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自律机制的作用,使存款市场竞争合理有序。
文章转自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