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银行资管变局与理财业务转型
本报记者 赵萌
近期,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步伐又向前迈出重要一步——4月18日与19日,光大银行与招商银行先后发布公告称,已收到银保监会批复同意筹建理财子公司。一个是“理财鼻祖”,一个是“零售大鳄”,业内人士认为,两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获批筹建有其必然性,同时也意味着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批筹序幕正式拉开。
纵观近期银行理财市场,一面是各类银行机构争相筹建子公司以谋求资管转型先机,另一面是银行理财规模与收益的持续下滑,那么,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筹建将呈现怎样的格局?规模与增速持续下滑的银行理财又将向何处去?
事实上,对于已披露理财子公司筹建计划的股份制银行来说,获批的迫切心情在2018年度业绩发布会上便可见一斑。中信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方合英近日在该行发布会上表示:“中信银行积极与监管部门沟通,信银理财将争取成为第一批落地的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浦发银行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正在与监管部门积极沟通,希望成为首批获批成立理财子公司的股份制银行之一。”
据《金融时报》记者统计,截至目前,12家股份制银行中,有9家已经申请设立理财子公司(其中,光大银行、招商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已获批筹)。浙商银行、渤海银行、恒丰银行均未公告设立理财子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两家批筹理财子公司的股份制银行,理财业务情况如何?光大银行2018年业绩报告显示,该行去年累计发行理财产品5.85万亿元,比2017年年末增加1万亿元,增长20.62%,理财产品余额1.24万亿元;招商银行在其年报中披露,截至2018年末,该行理财产品余额(不含结构性存款)1.96万亿元,表外理财产品募集资金余额在商业银行中位列第二位。
“目前,我们的理财产品规模接近两万亿元,其中80%都是销售给零售客户,这体现出,招行理财产品是保障零售客户拓展、满足零售客户需求的重要资产来源。”招商银行副行长王良透露,该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定位仍是服务于零售战略,因此,未来理财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固收类和现金管理类产品占比最大,同时积极地加强权益类市场研究,提高在股权资产投资方面的能力,满足高净值客户理财需求。
光大银行行长葛海蛟则表示,设立理财子公司是打造该行财富管理公司战略目标的核心板块,有着基础性作用,并且,光大银行在资本方面已为理财子公司做好了准备。
事实上,招行管理层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在子公司正式批筹之前,该行就已经开始筹建工作,包括制度的建设、系统的开发、人员的招聘、投研能力的打造、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以及新产品的创设和老产品的转型等,一旦获得监管部门批准,会争取尽快开业。
近期获批的两家股份制银行加上此前已经获批的5家国有大型银行,获批筹建理财子公司的商业银行目前已达7家。从业绩发布会上各家银行管理层表态可以看出,各行正在积极稳妥推进各项开业准备工作,争取尽快开业运营。
据了解,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设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筹建和开业。其中包括批筹、申请开业、收到开业核准文件后领取金融许可证、办理工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正式开业等若干环节。
对于正式营业时间,招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获准筹建后,招行理财将在规定的6个月筹备期届满前提交开业申请,在获得银保监会开业核准后,领取金融许可证、办理工商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届时,招行资管将正式进入招银理财新阶段。
对于招银理财与招商银行的关系,上述相关负责人介绍,招银理财以独立管理、风险隔离、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设立,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脱离招行母体。未来招银理财作为招行的全资子公司,其战略定位是依托招行体系化优势,既要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资管业务本源,又要秉承“一个招行”的思想,服从于全行“一体两翼”战略定位,聚焦于招行核心战略,服务于本行核心客户。
“从管理的角度,即使在成立理财子公司之后,商业银行也有必要在总行继续保留资产管理部,从全行角度规划资管业务的发展方向,协调与其他业务板块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指导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业务发展策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接受采访时强调。
值得一提的是,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上至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下至城商行、农商行,设立理财子公司热情高涨,随着威海市商业银行、朝阳银行、甘肃银行等新成员的加入,目前宣布设立银行理财子公司的银行数量已超过30家,且呈现出银行类型多元化的趋势。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参加问卷调研的165家银行中,大约有60家区域性银行在筹备理财子公司,而有意设立理财子公司的区域银行数量还在继续增加。恒丰银行战略研究部研究员王丽娟预计,下一步或将有城商行获批成立理财子公司。
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热潮的背后,或许恰恰反映出银行理财业务转型之艰难。来自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共有4.8万只,存续余额22.04万亿元,与2017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300亿元。这一趋势也反映在2018年各家上市银行业绩报中,多家银行理财规模收缩或增速放缓,理财业务收入出现普遍下降,尤以股份制银行降幅最为明显。
例如,截至2018年末,中信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9252.59亿元,比上年末下降2.89%;浦发银行为1.37万亿元,相较于2017年的1.54万亿元,同比下降11.3%。各家银行理财转型内容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压缩同业理财以减少“资金空转”;二是提高标准化资产配置比例,退出非标资产。
曾刚认为,理财子公司设立热潮之下,银行机构需要冷静思考的是,如何制定适合本行的理财子公司发展策略,使其不仅立足于自身发展,还能肩负起全行资管战略转型与发展的重任。一方面,理财子公司在业务范围、准入门槛等方面突破了传统理财业务的局限,为银行资管业务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想象力;另一方面,对商业银行而言,一项业务或一个机构的发展策略,最终要服务于银行整体战略,并符合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经营管理特点。
本报记者 孟扬
在资管新规推动的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背景下,中小银行遭遇业务发展瓶颈,其理财存续规模从2018年一季度开始明显下滑。
相对于投研能力较强的大银行而言,如何推进净值化转型,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是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一位城商行人士坦言,净值化转型的挑战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投研能力的挑战;另一方面是销售体系和客户结构的构建。
业内专家表示,从银行理财长远发展趋势来看,净值型理财产品会成为主流,中小银行仍需完善投研体系,不断提升主动与委外投资管理能力。
随着2018年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的相继出台,打破刚性兑付、产品净值化已经成为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趋势,许多银行在2018年已经开始尝试理财产品的净值化管理。
以净值日期为标准,2018年1月至12月期间公布两次以上净值的净值型产品存续量与增速显著高于2017年。2017年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量峰值为766款,而2018年峰值为2995款,存续量接近2017年的4倍,其发展速度与市场趋势吻合。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监测显示,2018年1月至12月,各商业银行共发行4481款净值型理财产品,相比2017年全年发行的1183款,同比增长率高达278.78%。
然而从不同类型的银行来看,在业务转型期,中小银行业务调整节奏明显滞后,截至2018年12月,中小银行净值型产品存续数量占比仍不超过2%,远低于大型银行7%的平均水平。
在走向净值化的过程中,银行主要面临保持负债相对稳定、非标期限匹配两大难题。一方面,要保持负债相对稳定,就要求持有资产收益稳定、流动性较强即期限较短;另一方面,要保持非标期限匹配,就要求持有能与非标对接的长期资金。
分析人士认为,换而言之,银行面临两难选择。综合考虑,在净值化转型过程中,一方面,银行将以摊余成本法计价的现金管理产品为重要投资方向,保持负债端稳定;另一方面,银行将以封闭理财产品、定期开放理财产品对接非标,以满足非标期限匹配要求。
“推动净值化转型,收益波动了,还要把客户留住。”一位中小银行人士坦言,净值化转型的挑战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投研能力的挑战;另一方面是销售体系和客户结构的构建。该行此前并没有净值化的理财产品,这方面无疑需要补非常多的功课。
从投研能力看,资管新规强调投资标准化,对银行资管机构的标准化资产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在销售体系上,资管新规将客户划分为不特定社会公众和合格投资者,明确要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信息披露以及代销机构资质管理。这意味着,与打破刚兑环境相适应的销售体系和客户结构亟待重塑。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中小银行岗位配置与人才储备力度均不能支持净值化转型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金融时报》记者从一家农商行了解到,该行理财团队只有十人左右,且岗位设置多覆盖于风控、合规等落地与运作层面,而在资产配置、投研、系统等方面力量极其薄弱。
“净值化转型的本质是对传统资管业务逻辑的重构,涵盖前台、中台和后台等多个领域,而现有人才储备显然难以支撑转型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普益标准研究员余新月认为。
此外,对于中小银行来说,产品运营逻辑转变,理财系统建设也遭遇掣肘。“净值化转型颠覆银行理财传统盈利模式,运营难度与工作量级将不同于以往,这要求银行在销售、估值核算、风险隔离、投资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布局或升级,而前期系统建设的沉没成本将在千万级别以上,多数中小银行难以承压。”余新月表示。
虽然面临不小挑战,但《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中小银行已经开始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发力净值化产品转型。
以江苏银行为例,尽管在转型中面临人才储备不足与系统亟须更新换代的困局,但资管新规下发并未遏制其理财业务增长的基本趋势。2018年四季度,江苏银行理财业务存续总规模与净值型产品存续规模分别同比增长7.49%与389.70%。
据介绍,江苏银行从客户需求和合规两个维度出发,逐步丰富净值型产品体系。在产品体系建设上,该行先后推出封闭式、半开放式与全开放式产品,并从客户风险偏好、流动性需求等方面逐步作出产品细分,形成相对完善的产品体系。比如,设计现金管理类产品替代普通客群预期收益型产品;针对高净值客户提供长周期私募封闭型产品等。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江苏银行集中优势资源,推出明星产品打开产品净值化之门。该行集结行内优质投研团队打造明星现金管理型产品,并在产品推行初期实施低费率策略以价换量,产品出色的净值表现使其市场份额迅速提升,也帮助众多客户接受产品净值化的转换。
除江苏银行外,常熟农商银行推出的常乐私享鑫途7号净值型理财产品,通过超额部分全部归投资者所有的创新亮点,实现了净值型理财产品的突破。南京银行去年开始增加净值型产品供应,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300多亿元,截至去年9月末,该行财私客户数突破2.1万户,管理资产规模超1000亿元,较2016年初实现3倍增长。
“投资能力是资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未来,领先银行应以固定收益投资市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自主投研能力,同时依靠委外投资体系建设。在明确投资理念的基础上,银行通过缜密化投资流程、专业化投研团队、科学化薪酬体系、透明化晋升机制,提升投资表现,保持投资收益的可持续性,降低净值波动。同时,强化风险隔离,优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监管对银行理财投资端的放松,将引导银行理财产品体系走向多样化,在此背景下,银行一方面通过禁资金池、设立理财子公司等手段强化风险隔离;另一方面银行已逐步开始优化风险管理框架,通过专业人员引入及培训、制度体系完善、内控规则优化、权限及限额管理等手段,强化对转型后期需重点关注的市场风险、道德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类型的管理与控制,坚持底线思维。”余新月表示。
本报记者 周萃
近期,在上市银行的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财富管理方面的业务进展被多家银行“浓墨重彩”予以介绍。可以看出,多家银行正在积极推进财富管理的智慧转型,打造更加智慧化的财富管理新模式、新服务和新渠道。
随着利率市场化加速、财富管理市场快速发展,财富管理正成为国内银行业业务转型升级争夺的焦点。
在上市银行刚刚召开的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财富管理方面的业务进展被多家银行“浓墨重彩”予以介绍。可以看出,随着金融科技深化普及,多家银行正在积极推进财富管理的智慧转型,打造更加智慧化的财富管理新模式、新服务和新渠道,实现核心业务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由于大量涌现的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以及财富的快速积累,私人银行业务正成为银行布局财富管理的必争之地。过去一年,私人银行管理客户资产规模(AUM)与客户数量快速增加,特别是几家股份制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更是快速扩张,成绩亮眼。
2018年,招行私人银行管理客户资产规模(AUM)超过两万亿元大关,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中第一个率先迈入私行两万亿元俱乐部的银行。在渠道建设和产品供给方面,招行均形成明显优势。在渠道建设方面,2018年招行在63个境内城市和7个境外城市建立了由68家私人银行中心和64家财富管理中心组成的高端客户服务网络。在产品供给方面,其产品以摩羯智投为代表,融合金融科技,实现“人+智能”,进一步扩大了财富管理业务的差异化领先优势。
在私行领域,光大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2018年也均有不错表现,其客户数和AUM都维持同比快速增长的态势。浦发银行2018年AUM增速达35.13%,同比增长29.23%;民生银行2018年AUM增速为16.75%,同比增长12.45%。在私行用户数量上, 2018年浦发银行与中信银行的客户数分别为3.8万户、3.39万户。其中,浦发银行用户数新增两万户,成了2018年私行增量户数第二多的银行;中信银行客户数增长同样迅猛,该行2018年较2017年客户数增长5900户。
“私行财富”是平安银行实施“零售突破”战略的三大驱动力之一,去年10月,平安银行吸纳了平安信托的财富管理团队,私行产品的供应和服务水平有了全面提升。去年四季度,平安银行单季度AUM增长突破1000亿元,较前三季度平均增长了40%。平安银行刚刚公布的一季度报显示,一季度该行财富客户66.4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2.3%;私行达标客户3.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6.7%。据悉,平安银行私行业务的发展目标是在今年进入国内私行第一梯队。
日前,建行携手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联合发布的《中国私人银行2019:守正创新 匠心致远》预测,未来5年,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有望达到24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恢复到约11%,私行业务未来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可以预见,财富管理领域未来的攻坚就在于私行业务。
在行业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面前,财富管理业务如何迎接以上挑战,重塑自身价值?从目前的情况看,与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借助科技赋能已是大势所趋。
以平安银行为例,该行零售部提出要推行全面AI化,通过科技手段将零售业务在经营、服务、管理方面所需的能力标准化、系统化、智能化,并赋能给客户、员工以及第三方合作伙伴,打造全方位的AI Bank。
目前,平安银行已孵化出AI客服、AI营销和AI风控等项目成果,其中,2019年3月末AI客服非人工占比已达82.2%,较上年末提升2.2个百分点;AI营销已普遍应用于各业务场景中,销售转化效果较常规手段提升最高达3倍;AI风控已搭建了统一风控平台,实现了信用风险、欺诈风险的统一管控, 2019年一季度,“AI+风控”欺诈防堵金额为1.41亿元。
2018年,被认为是中国“开放银行”元年,而“开放银行”实践的推进,也在极大影响着未来财富管理业务的形态与内容。据工行年报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该行通过API开放平台已将业务切入超过1700个互联网场景;中信银行2018年年报显示,其零售业务布局的“开放银行”平台获取个人客户近1000万户;兴业银行披露,2018年上半年通过开放API引入16.75万个场景端客户,各类创新产品交易达5570万笔。
未来,招行将围绕“云+API+区块链”和“数据+AI”构建开放的经营生态和服务体系;建行称,将利用开放银行管理平台,加速金融服务与各行业场景的融合。而除了传统银行业之外,微众银行、新网银行等互联网银行也在借“开放银行”模式打造数字银行。
在“开放银行”实践之下,财富管理的服务边界将不断延伸,财富管理原有的业务渠道、展业模式和客户接触模式也将发生全面变化。利用开放银行催生更多新的业务机会,并且结合外部数据产生新的价值,财富管理还需要不断摸索实践。
当前,财富管理行业亟须从过去的粗放式增长迈入精细化经营的新时代。如何借助科技赋能更好地满足民众的金融投资需求,从而进一步提升全社会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值得深入思考。
“为了适应发展潮流、做好财富管理业务,金融机构需要着力培养五种能力,即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领先的金融科技能力、高效的协同联动能力、严密的风险管控能力。” 光大银行董事长李晓鹏认为,中国财富管理已经进入3.0时代。
2018年,光大银行提出打造一流财富管理银行的战略目标,致力于打造成为真正以客户为中心、以价值为导向、具备卓越财富管理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商业银行。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财富管理机构还必须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力量,对投资者进行360度精准画像,从多个场景、多个维度了解投资者的基本情况、投资潜在需求、财务实力、风险偏好等,从而实现精准营销、智能营销。
智能风控也将是未来财富管理的必然走向。利用互联网、大数据、AI等技术,财富管理机构将自动实时抓取外部信息,及时获得关注对象的行业、舆情、诉讼、招聘等多个不同维度的信息, 并对监控对象进行上下游全产业链监控,从而提升风险预警精度。
文章转自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