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联系我们
  • 湖南华珍投资有限公司
  • 电 话:400-090-5889
  • 电 话:0731-85534699
  • 地 址:长沙市开福区芙蓉中路一段
  • 416号泊富国际中心写字楼12楼12027,12028
企业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 企业文化

衣食住行,70年巨变!

发布时间:2019-09-29 06:04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中山装到皮大衣,衣着服饰的变迁体现了我国社会的革新,展现了不同时代中的不一样的民众,让我们听见了新中国不断向前发展的隆隆巨响。

70年来的住房建设实现了从“无房住”到“有房住”“住好房”的历史性跨越。

从粗茶淡饭、到美味佳肴,从吃饱,到吃好、到吃的健康,饮食之变,为亿万国人带来了唇齿舌尖的幸福感和生活中的获得感。70年来,与国人饮食不断变化相呼应的是国家阔步前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不断提高。

70年沧桑巨变,距离越来越近。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便捷高效的铁路网、密集交错的航线网带给人们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品质更高的出行享受。

 

70年衣冠之变,中国越来越“漂亮”

 

一张法国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走在北京街头的老照片,令国人印象深刻。照片上,他穿着一件黑色大衣,双手插在上衣口袋里,他身边的人都穿着清一色的中山装,好奇地看着这个穿着“奇异”的外国人。曾有人评价:尽管很别扭,但两个世界总算走到了一起。

 

衣冠服饰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外在表征,每个服饰变化期的社会图景、人文状貌,都折射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情感和精神需求,就像一个时代的表情,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作为衣冠古国,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服饰一向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中山装到皮大衣,衣着服饰的变迁体现了我国社会的革新,展现了不同时代中的不一样的民众,让我们听见了新中国不断向前发展的隆隆巨响。

 

我们曾经有过“三代人只有一条破裤子”的短缺,曾经历举国上下追求“的确良”、军大衣、喇叭裤的情景,还曾经历城乡人民服饰“蓝、黑、灰一抹色”的单调。但70年的发展成就,把缺衣少粮的尴尬永久性封存在记忆深处。今天,中国人不仅丰衣足食,而且有了多元化、个性化的选择。在中国城市的街头,可以找到世界最先进的时尚潮流,也可以看到展现中国风的传统服饰;可以看到年轻人张扬个性的文化衫,也可以看到成年人稳重成熟的搭配风格。衣冠之变,反映出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也折射出国家发展的巨大跨越。

 

1979年走在北京街头的皮尔·卡丹先生,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当时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会迅速成为全世界重要的衣服生产和出口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大举进入纺织品服装国际市场。中国纺织工业的贸易顺差,由2000年的391.5亿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2646亿美元,而同年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顺差为5945亿美元,占据近半壁江山。2017年,一家日本媒体做了一个实验,把家里所有的中国制造拿掉会发生什么?最后发现,日本的衣服有8成以上在中国制造,涵盖了从高级西装到床单袜子。事实上,衣服的生产增长,纺织工业的发展,只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缩影,由此可以窥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企业家曾流传着一个梦想:假如中国人每天早上醒来都喝一杯可口可乐,这将会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市场。也许走在1979年北京街道的皮尔·卡丹也有类似的设想。今天,中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衣服市场。面对经贸摩擦,大多数跨国企业高管表示,“中国市场与其他市场相比具有比较优势,是企业收入增长的动力来源。”某国外品牌的高管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公司业绩的强势增长离不开中国消费者的追捧。”甚至有人认为,“退出中国市场,等于退出全球财富500强”。可以说,中国服装市场为观察中国经济打开了一扇窗口:中国的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将不仅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更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前段时间,李宁与人民日报合作的文化衫一经推出,就引发网友热捧。这说明,中国的衣服消费,已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向多元化、个性化升级,向着本土文化和特色回归。70年,衣冠服饰的转变,见证了一个越来越富足的中国,见证了一个越来越开放的中国,见证了一个越来越自信的中国。

 

70年住房之变,中国越来越“宽敞”

 

近来媒体上的一些照片引发网友关注和感慨:重庆綦江领到公租房租赁证的农民笑逐颜开,江西万年住进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孩子们在尽情玩耍,浙江杭州现代化的职工公寓一应俱全……这一切的背后,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房地产市场和保障房领域的充分释放。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乡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只有6.7和8.1平方米,今天则跃升到了39和47.3平方米。从鸽子笼、土坯房,到筒子楼、砖瓦房,再到电梯楼房、智慧小区,70年来的住房建设实现了从“无房住”到“有房住”“住好房”的历史性跨越。各类商品房鳞次栉比,满足了不同类型需求群体的市场化选择,同时,日益完善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先后圆了2亿多困难群众的安居梦。市场的归市场,坚持“房住不炒”,完善宏观调控;政府的归政府,因城施策、分类建设、严格审核,把民生底线不断夯实。历史地看,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构成了住房领域建设与调控的主线。

 

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房地产市场的培育与成长、调控与改革,同样走过弯路、有过教训。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在起飞进程中,像我们一样成功地处理好城镇化带来的巨大住房需求。公租房、廉租房的兜底效应,与棚改的户户上楼、共有产权的机制创新,70年增加了3.7倍的人均住房面积。必须要看到,这是在14亿多人口、城镇化率近60%的大国实现的,同时没有出现某些后发国家和地区的“贫民窟”等乱象。中国成功地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描述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悲惨的居住条件,深刻分析了住房紧张的根源,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双重剥削。时至今日,西方国家尽管实施诸多改良,可仍难以走出“住房资本化”的宿命,围绕住房的社会矛盾此起彼伏,甚至诱发了“次贷危机”和国际金融海啸。但在今日的中国,我们坚持引导商品房回归“商品”属性、居住功能,逐步撇去泡沫、去除“投资投机”属性、炒作功能,尤其是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个别热点地区房价过快上涨的趋势得到了坚决遏制。应当讲,既避免了房价的大起大落,又能满足城市发展的新要求,离不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这正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在住房建设领域的突出表现。

 

展望未来,我国城市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城市经济还将进一步发展,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也会进一步提升。从“住的宽敞”到“住的绿色”“住的智慧”,住房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而一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城市群格局的调整,还会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与住房保障的改革提出新命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定位,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持续发力住房供给侧,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安居乐业的梦想。

 

70年饮食之变,中国越来越“健康”

 

拿着几角钱,冲到大街上,寻找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车后座上放着白色大箱子,掀开小棉被,露出白底红字、白底绿字包装的大雪糕,熟悉的奶油味儿扑面而来……儿时买冰棒的场景,80后们记忆犹新。如今,走进超市,琳琅满目的雪糕让人目不暇接。新中国70年来,生活中最大的变化、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饮食的变化。

 

从粗茶淡饭、到美味佳肴,从吃饱、到吃好、到吃的健康,饮食之变,为亿万国人带来了唇齿舌尖的幸福感和生活中的获得感。70年来,与国人饮食不断变化相呼应的是国家阔步前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不断提高。

 

饮食之变,折射出产业的迅速发展。从勒紧裤腰带,到凭票购买,再到“天天过大年”,饮食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70年来,农业生产力全面提升,粮食年产量增长近5倍,为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中国农业也正朝着绿色、规模化、数字化等现代化发展方向大步迈进,加快了实现国人菜篮子从量变到质变的步伐。餐饮行业的高度发达,网上订餐、零售送货上门等新业态的出现,不仅能让消费者尽享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味,也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国人饮食结构和文化的巨变,也同步展示了社会发展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呈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社会面貌。

 

饮食之变,折射出百姓的钱袋子日益富足。从国际通用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可以看出,建国初,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大致在70%以上,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更高达80%以上。而到了2018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至27.7%,农村居民已降至30.1%以下。数字的背后,记录着我国从温饱到小康的奋斗历程,表明当今中国已不再仅仅满足于让14亿人吃饱、吃好,而是正在从小康迈向富裕的大路上阔步向前。

 

饮食之变,折射出国人理念的更迭。从早期的温饱型需求,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改善型需求,再到现在吃的健康的品质型需求,老百姓菜篮子里的食品品类不断增加、结构日渐丰富。可以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彻底摆脱了以往单一、低层次的饮食模式和文化,向着营养与口味兼容、求新求变与坚守“小时候的味道”同步流行、本土舌尖与异国风味混搭的新饮食时代进发。

 

未来,“吃”依然是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民众除了吃得开心、吃得幸福外,开始将重心转移到其他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上,如健身、旅游等,生活消费层次会更加丰富、价值会更加多样化,这恰恰是中国“吃”文明随国家富强所展现的新风貌。

 

 

70年出行之变,中国越来越“方便”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中的名句可谓脍炙人口,而比蜀道更难的世界屋脊又该如何通行呢?2013年10月31日,地处海拔4000米之高的墨脱公路通车,西藏自治区墨脱县结束了不通公路的“孤岛”历史,实现了墨脱人世代魂牵梦萦的夙愿。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交通出行方式的变革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步行曾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国人出行的主要方式。后来,自行车日益普及,满大街都是自行车也给我们带来了“自行车王国”的美誉。再后来,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开始风行,从纯人力驱动到“吃油”疾驰,交通方式的跃迁变化带来的似乎是生活距离大幅拉近。但如果要远行,拥挤、缓慢、闷热的绿皮火车还是一票难求,更别说坐飞机这种“稀罕”的出行方式,预订机票得拿着单位的介绍信现场办理。对那时的人们来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出远门。

 

如今,城镇居民户均一车逐渐成为常态,高铁飞驰,航班便捷,还有什么比出行更方便的事吗?生活中,共享自行车、共享汽车让我们享受共享时代的便利,移动支付盛行让我们拿起智能手机打开APP便有专车在门口等候,足不出户就能买到汽车票、火车票、飞机票,刷脸进站、无纸登机让“说走就走”的旅行更加惬意……70年沧桑巨变,距离越来越近。

 

是什么让今天的出行越来越便利?不仅仅是因为科技的飞跃式发展,更是因为一座座世界级桥梁穿山越海,一条条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四通八达,一座座现代化港口向海而立。从川藏、青藏公路到武汉长江大桥、港珠澳大桥、京沪高铁、上海港……一个个举世瞩目的工程背后是一代代中国人的艰辛付出,也是中国长期重视交通建设的结果使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补短板、强筋骨,一个覆盖海陆空、联通全世界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呼之欲出。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13.2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5倍;公路总里程达485万公里,是1949年的60倍;定期航班航线达4945条,是1950年的412.1倍……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便捷高效的铁路网、密集交错的航线网带给人们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品质更高的出行享受。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对人民作出的庄重承诺,而“美好出行”作为“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撑,也应是题中之意。步入新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与日俱增,我们不仅有意愿更有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的需求,让出行体验更方便、快捷、舒适、温暖,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仅“说走就走”,而且“走得舒适优雅惬意”。未来,我们还将从“双脚丈量”到“扶摇直上九万里”,去拥抱星辰大海!

 

 

       文章转自人民网